名稱 |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
類別 | 古蹟 |
種類 | 寺廟 |
公告文號 | 七十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
公告日期 | 1985/08/19 |
行政區域 | 臺北市大同區 |
地址或位置 | 延平北路四段231號 |
定著土地之範圍 | 大同區文昌段一小段88、93等7筆地號 |
指定理由 | 具有保存價值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所有權屬 | 私有 |
簡介 | 陳悅記祖宅,屬三級古蹟,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二三一號。 |
現狀 | 歷百餘年使用,內部空間多已改變原有用途,民國60年整修時增添許多不當材料。 |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 無 |
興建背景
1807年,居大龍峒四十二崁的陳遜言建於大龍峒附近淡水河河岸邊的四合院落成。
陳遜言本籍中國福建泉州同安,因此四合院採福建盛行的閩南建築。該閩南語俗稱「伸手」的護龍式四合院,採閩式建築方式。該擁有飛簷屋頂的四合院大門門面寬約5m,連兩側廂房則正面達10m,縱深則20m。
此宅與一般四合院大宅相同,大門門面進入為公媽廳,其餘廂房為分配數個家族所共居。1832年,因為陳氏家族人丁衍生,該宅再於右側擴建相同樣式大小的一座四合院。其新興建部分除了門面進入的公館廳之外,仍於旁建造供族人居住的廂房。
至此,兩拼四合院組成的該祖宅,成為陳遜言一族的民宅。又因其陳遜言家譜所記載的公業統號為「陳悅記」,因此一般人都稱此宅為「陳悅記祖宅」。
陳維英與老師府的故事
陳悅記祖宅落成不久的1811年,陳遜言四子陳維英誕生。陳維英字實之,號迂谷。少年曾受業於同家族舉人陳維藻,為台南府學生員。1841年任教篆(教師)。1851年,陳維英被台灣道徐宗幹舉孝廉方正,1859年鄉試中恩科舉人,並被授內閣中書。
因為內閣中書該官職,名義為清朝皇帝的老師,亦即為「咸豐帝」之師,加上他日後任教於明志,仰山,學海等書院,因此被尊稱為「老師」。也因其故,陳悅記祖宅亦被稱為老師府。
舉人石旗竿的故事
陳悅記祖宅所居陳氏家族,於台灣清治時期共出了三位舉人,除了上述陳維英與陳維藻之外,尚有陳肇興。
根據大清律例,獲鄉試中舉的人,可獲得科舉獎賞,高達數人高的「石礎」及「木旗竿」一對,並可將插著木旗竿的石礎旗竿公開陳列於家宅前埕以彰顯功名。因此,陳悅記祖宅本有三對此舉人旗竿。不過因動亂整修等因素,迄今三對旗竿只留存木旗竿與其石礎一對,而該舉人旗竿也是全台灣現存僅有的一對。
名稱 | 陳德星堂 |
類別 | 古蹟 |
種類 | 寺廟 |
公告文號 | 七十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
公告日期 | 1985/08/19 |
行政區域 | 臺北市大同區 |
地址或位置 | 寧夏路27號 |
定著土地之範圍 | 臺北市建成區圓環段三小段560、560-1、560-22地號 |
指定理由 | 具有保存價值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所有權屬 | 私有 |
簡介: 陳德星堂,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二十七號。座落於蓬萊國民小學南側,坐東朝西,前院寬闊。正前方設有照牆與對側街屋隔離。左前方置山門,面朝車水馬龍的平陽街,是整座建築的總出入口。
陳姓出自媯姓,為虞舜之後,至東漢太丘長陳實始姓陳。陳實為潁川侯,故陳氏奉為潁川始祖。陳實的後代,以孝賢見稱,訪名士荀淑父子時,適逢德星大聚,故多以「德星」、「德聚」為堂號。
現狀: 除了作為陳氏祠堂外,平日作為幼稚園使用,有專人管理打掃,維護相當不錯。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無
陳德星堂的起源故事:
陳德星堂係陳維英先生有鑑於台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不方便祭拜且日久後子孫恐數典忘祖,故最早於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西元1892年由其族人捐錢出力於台北城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建立德星堂。
早期陳德星堂之規模設有前殿、正殿、後殿等三進,且左右各一護龍,其顯耀的地位無人能及,惟自1895年日治時期開始舊祠廟被充公他用,1911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擬於舊祠廟地點興建台灣總督府廳舍,於是與陳氏宗祠談妥以地易地條件後,隨即於同年拆除該舊祠堂。1912年陳氏宗祠於大稻埕下奎府町的該軍事用地興建(即為台北市寧夏路現址),由台北名匠陳應彬負責建造設計,兩年後(1914)完工,當時的台灣總督,還贈匾一方「漢唐柱石」以為紀念,不過新建的德星堂雖然規模縮小只有兩進沒有了後殿,但仍是清代閩南式建築風格,如其正前方設有照牆與對側街屋隔離,左前方置山門等。
臺灣首見之「一柱雙龍」:
陳德星堂出自名匠陳應彬之手,龍柱為臺灣首見之「一柱雙龍」式,屋頂採硬山與歇山結合之重簷式,具有清末民初祠廟建築華麗精細之風格。還好陳德星堂保留了下來,沒有被拆掉以擴大隔壁蓬萊國小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