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與組織架構(包含中心概況、組織樹狀圖)


緣起:
政府繼第三波「資訊產業」經濟後,規劃以「文化創意產業」為「第四波」經濟動力,希望靠價值觀、文化特色與生活方式顯現的文化創造力,與全球華人經濟影響力一樣同受矚目。98年2月政府推動之六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即列名其中(其餘五大新興產業包括台灣生技產業、綠色能源產業觀光產業健康照護產業精緻農業健康產業等),同年5月政府為使臺灣成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匯流中心,以環境整備著手,打造電視、電影、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及工藝產業等六大旗艦產業計畫,以實現文創商品化,落實流通行銷產業鏈,發展文化創意經濟產值,並委託外貿協會配合文化創意策略,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今(99)年1月7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完成立法,而臺灣館在「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之出色表現,顯現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活潑性及創新能力,也說明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決心,及展現建構擁有豐富文化創意內涵的臺灣社會與屬於臺灣人「文化奇蹟」的具體做法。
另外,經營首善之都的團隊—臺北市政府,正以創意的方式進行城市的開發,用開發的力量激發城市的創意,及致力於推動文化群聚的效應與帶動地方旗艦產業的發展,希望讓市民生活更優質,以提高城市競爭力。同時,於舉辦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時,更以文化創意的概念進行,希望藉由政府之文創產業政策讓臺北市與國際互動與曝光,使臺北市成為世界國際的焦點。
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運用大同社區大學平台,歷年來持續投入發展與提振大同區文化,先後配合時報基金會,推動規劃「水臺灣終身學習列車」,參與守護大稻埕旁淡水河親水生態環境;94年並邀請國立臺北大學文學院張勝彥院長,及大同區公所共同籌組大同區志編纂小組;另經規劃推動,於大同社區大學創立傳統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為本市社區大學率先投入文化創意產業及數位內容產業之首例,目前已擇定蘭州國中做為未來傳統文化創意中心實體展示與授課中心。

籌設傳統文化創意中心的動機
1.大同社大位於市府文化政策目標之「推動雙L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軸帶區」內
臺北市政府文化政策具體目標的四個面向之一「推動雙L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軸帶區」,正好經過具臺北市歷史文化資產最豐沛的大同區,該軸帶始於孔廟文化園區、大龍峒保安宮、經大稻埕、迪化街傳統文化區,舊臺北市政府(現今當代藝術館)到西門町、剝皮寮老街,大南海文化園區、公館紫藤廬、水源劇場、寶藏巖藝術村等人文藝術區。沿途擁有傳統文化、人文藝術、宗教文化、工藝設計等多面向的文化創意產業。大同社區大學校址位於大同區舊臺北市政府內,收地利之便,為配合成立傳統文化創意中心,所規劃與開設之傳統文化、表達藝術及創作藝術等學程課程,每年均達140門以上,學員研習期滿陸續成為種子教師與文史志工,加入配合推動大同區文化創意工作,籌設計畫成功可期。
2.傳統文化創意中心創設理念與政府文創法,旨在增加在地就業概念不謀而合
大同社區大學成立傳統文化創意中心的創設理念,與政府訂定文化創意產業法,旨在增加在地就業之概念不謀而合。該創意中心係結合社區內中小學教師、藝術文化團體、弱勢族群組織進行社區人才教育及免費辦理種仔師資培訓,是深耕社區與發揚文化的學習中心。不僅免費教導民眾手工藝技能,亦免費提供社區居民學術、生活藝能及文化產業創意學習等課程,大幅增加大同區居民文化藝術方面之就業技能並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使社區居民達到自我休閒、自我娛樂、及自我提高生活品質。同時也與社會弱勢公益團體結合,進行策略聯盟,舉辦相關訓練課程,在教學中,利用文化元素加入產品的方式,定期舉辦文創商品義賣及捐贈等關懷弱勢活動,增加大同區弱勢居民謀生能力,及提供一個良好的藝企媒合平台。
3.大同社區大學經營社區營造及終身學習事業10年,並有多次舉辦研討會經驗
為配合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探討未來傳統文化創意中心之發展走向,及達成「發揚在地文史特色,振興地方文化產業」與「培養具國際化學堂」之辦學理念,大同社區大學已分別於97年6月、98年6月及99年7月成功舉辦三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走向研討會,具有豐富之舉辦研討會經驗,並已順利成為臺北市與全國創意產業發展之溝通平台,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之未來發展趨勢及傳統文化創意中心未來之發展走向發揮重大助益。另外,並自99年度起,訂定「文化綠化大同區、國際化永續台北城」實施計畫,以落實社區居民終身學習教育,及以更實際行動積極配合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

 

傳統文化創意中心的衍生價值:
依據政府文化創意發展計畫所示,將引進民間參與力量及資源,希望創造具競爭力的美感創新產業,建立文化創意的高附加價值產業園區,並打造台灣成為創意人才國度。大同社區大學成立傳統文化創意中心,除了兼具上述文化創意發展計畫所示之功能外,更可能衍生如下價值:
(1)讓民眾都認識大同區、臺北城,開發與導入文化旅遊行程:
大同社區大學傳統文化創意中心藉由傳統文史、導覽志工之培訓,及大同區傳統文史資料之蒐集,引領社區居民對大同區豐富傳統文史的認識,增加社區居民對本區傳統文化、人文藝術、宗教文化等多面向認識。更藉由對大同區傳統文史之認識,引領民眾對整個臺北城傳統文史之認識,及進一開發與導入大同區、臺北城之文化旅遊行程。
(2)帶動文化創意產業之蓬勃發展,讓臺北成為文化之都:
臺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具體目標的四個面向之一「推動雙L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軸帶區」,正好經過具臺北市歷史文化資產最豐沛的大同區。大同社區大學成立傳統文化創意中心,所規劃運作之傳統文史、導覽志工之培訓,及大同區傳統文史資料之蒐集等,將引發「推動雙L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軸帶區」文化政策主要目標進一步實現、落實。使軸帶區內傳統文化、人文藝術、宗教文化、工藝設計等多面向的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讓臺北成為文化之都。
(3)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及自我提高生活品質:
大同社區大學成立傳統文化創意中心,藉由大同區傳統文史資料之蒐集,及結合社區內中小學教師、藝術文化團體、弱勢族群組織進行社區人才教育及免費辦理種仔師資培訓,是深耕社區與發揚文化的學習中心。免費提供社區居民學術、生活藝能及文化產業創意學習等課程,大幅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使社區居民達到自我休閒、自我娛樂、及自我提高生活品質。
(4)增加大同區居民文化藝術方面之就業技能:
大同社區大學成立傳統文化創意中心,將增加大同區居民文化藝術方面之就業技能,包括免費教導民眾手工藝技能、免費提供社區居民學術、生活藝能及文化產業創意學習等課程,大幅增加大同區居民文化藝術方面之就業技能。
(5)增加大同區弱勢居民謀生能力:
大同社區大學成立傳統文化創意中心,將與社會弱勢公益團體結合,進行策略聯盟,舉辦相關訓練課程,在教學中,利用文化元素加入產品的方式,定期舉辦文創商品義賣及捐贈等關懷弱勢活動,增加大同區弱勢居民謀生能力。
(6)於網站運用多樣性之數位內容,衍生虛擬產品及實體產品:
大同社區大學傳統文化創意中心網站建置後,經研討設計可整體帶動區內文化創意品牌價值之數位內容肖像,以「大同」區名意涵,及區內曾名聞東亞之「茶」文化與「糖」文化做為設計基礎,以利未來於數位化網站運用多樣性之數位內容,衍生虛擬產品及實體產品。
(7)運用網站整合大同區相關文化創意資源,使產品展現文化特色:
大同社區大學傳統文化創意中心網站建置後,可盤點區內相關文化創意資源,使其成為開發數位內容之具體素材,並使數位內容產品充分展現文化特色。
(8)網站傳播及行銷功能,增加文化創意特色品牌之知名度與影響力:
大同社區大學傳統文化創意中心網站建置後,可帶動本區由傳統區域,活化打造獨屬之文化創意產業特色,並運用數位內容傳播方式,增加其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
(9)運用數位創意與技術,活化之傳統文化,可產生多種用途之數位內容元素:
大同社區大學傳統文化創意中心網站建置後,將文化創意產業資源與數位內容傳播手段相結合,使相關文化資源經活化後,運用數位創意與技術,產生為多種用途之數位內容元素,如影視動畫、手機動畫、手機服務、電子書、數位學習教材、數位典藏加值內容等,產生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產值。
(10)傳統產品再開發與創意設計後,投放適當之消費者群體,產生產值拉動效應:
運用大同社區大學傳統文化創意中心網站之數位內容成果,結合區域文化活動產業鏈,如傳統產品之再開發與創意設計、文化旅遊行程導入等,投放至適當之消費者群體,可產生產值之拉動效應。

 

組織架構

組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