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壹、大同區地理自然景觀
大同區位於臺北市之西部,東邊以捷運淡水線和中山區為鄰,西邊以淡水河與新北市三重區分隔,南邊以忠孝西路、鄭州路與中正區、萬華區銜接,北邊以中山高速公路邊界和士林區為界。大龍峒、大稻埕與艋舺(萬華)是臺北盆地淡水河東岸地區最先開發的三個區域,因此大同區擁有許多古蹟歷史建物;大同區包含了老臺北人口中的大龍峒與大稻埕兩個地區。

貳、大同區歷史人文特色
(一)大同區「家家有特色,間間有典故」︰大同區在社區發展上,形成北、中、南三種形式生活圈,「北大同為文化生活圈」、「南大同為批發物流商業圈」、「中大同為商家與住宅並存生活圈」。
(二)臺北市政府推動之「臺北市創意地圖雙L型產業軸帶」—「北大同文化園區」係重要之都市發展計畫,以既有之「廟學宮」﹙孔廟、老師府、保安宮﹚文化資產為基礎,發展文化文創產業,建構深具文化特色及地區風貌的文化園區,藉以帶動地方文化觀光產業。
(三)大臺北城市「臺北市創意地圖雙L型產業軸帶」若以臺北當代藝術館為中心作為都市更新目標,則其交通位置之優越性﹙交九轉運站﹚,適足以為南大同﹙華陰街後火車站軸線﹚、北大同﹙大稻埕迪化街軸線﹚輻輳交錯所在之樞紐,有利地方文化產業之型塑。

參、行政區沿革
依據民國37年1月份之統計,本區最初劃分為34里323鄰,人口僅有3萬2,301人。後因工商業日漸發達,人口隨之快速增長至民國61年已高達11萬9千餘人。民國79年3月12日臺北市政府實施區里行政區調整,將舊臺北市之大同、延平、建成三區合併編成現今的大同區,原建成區12里249鄰,編為5里149鄰。延平區15里315鄰,編為6里128鄰。大同區34里716鄰,編為15里345鄰。3區合併之後目前共為25里,524鄰,約4萬6千多戶,總人口數約為12萬9千多人。

肆、大同區人口分布
臺北市大同區戶政事務所人口資料統計

                                                                                   
年度里數鄰數戶數總人口男性百分比%女性百分比%
1102552352,340123,33459,71548%63,61952%
1112552551,671118,33157,20348%61,12852%
1122552552,640119,49757,45548%62,04252%

伍、大同區人口結構
112年最新戶政資料,大同區目前總人口數本年較去年減少,遷出人口多於遷入人口,目前人數為119,497人,60歲以上人口數佔大同區總人口26%,較去年減少2%,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21%,大同區已為超高齡社區。

                                  
年齡層65歲以上人口60-64歲人口60歲以上人口合計
人口數25,5488,94834,496
佔總人口百分比21.37%7.48%28.86%